余倩雯.jpg

分享嘉宾: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建筑规划部

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余倩雯

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城市扩张过快、建设用地利用率低等问题。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推进城市更新的发展已经箭在弦上。提起城市更新自然会想起三旧改造(旧城、旧厂、旧村),面对三种不同的改造对象有其不同的更新方式。旧城有相对完整的一套保护体系,旧厂多采用微更新和综合改造的方式对有价值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而旧村因其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数量繁多成为三旧改造矛盾点最突出的一个板块,同时也是本次讲座重点阐述的内容。因此,我们邀请了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建筑规划部余倩雯总工程师就这个议题展开讨论,她认为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的文化要素延续“文评”在城中村改造中起到乐观作用,应正视“文评”制度体系建设与介入时间节点。 

根据广州城中村系统更新治理研究项目中的数据显示:在全市1000多条乡村里,中国传统村落和广东省传统村落各13个、广州市传统村落69个、面临最迫切改造的村居混合+刚性村+弹性村一共500多个。余倩雯表示如果是有身份的保护村落,它们的村落肌理是保存完整的,但面临改造的大部分村落都存在格局残存、风貌缺失的问题。习主席视察广东时提出高质量发展与让城市留住记忆的要求。因此城中村改造既要发展又要“留住乡愁与记忆”,是改造进程中最为矛盾的一个板块。城市更新模式自身也逐渐从换装的第一阶段递进到共融的第四阶段。以猎德村为例,村内的重要祠堂、庙宇以及其他有价值的民居等沿猎德涌重新布局,进行异地复建保存令一些建筑载体得以保存,但传统的岭南古村风貌完全消失,人们猎水而居的生活风貌、山川水系构建的村落风水环境和宗族关系构建的村落空间体系的村落肌理、以及当地民众的地方认同等历史遗存不复存在。

640.jpg

要使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要素得到延续,“文评”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评的作用主要是对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遗产的调查与评估。其内容包括:第一,对现场进行调查与评估;第二,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评价;第三,提出相关规划措施建议;第四,撰写相关评估内容。文评工作的“初心”是对土地开发项目进行调查评估,确定用地范围内文化遗产和遗产线索的数量、分布、保护范围、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形成文评结论,达到对城市更新项目中建成遗产进行可持续保护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文评是对《名城保护规划》中既有保护对象的实时监测,也成为查漏补缺的重要反馈机制。对于未纳入名录而有价值的不可再生遗产资源,有着客观的品牌溢价潜力。但一般文评的介入环节都是出现在控规调整阶段,即在更新策划方案较为稳定的阶段,此时提出与更新方案有矛盾的结论往往会使文评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受到开发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一致反对,成为更新改造中的“绊脚石”。其实如果用好“文评”这一环节,可以让文化遗产成为能够对政府、开发主体、公众都有利的触媒,带动经济文化提升。

  紧接着余倩雯结合沙湾镇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为我们进一步阐述文评的工作内容。她指出对一个地方进行文化遗产评估首先要追寻它的历史溯源,它的空间格局是怎么形成的。古坝村为水网沙田村落,环绕中央水冈,依托河涌而成,因此山水关系是其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线索,山水关系是村落保护中最重要的一环。其次是进行现场调研,对村内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居民对于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愿与期待。经现场踏勘,本次更新改造范围内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两类: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本次更新改造范围内的传统建筑类型主要分为4类,包括明清祠堂庙宇、清代民居、民国民居、建国后公共建筑,从这些传统建筑遗存可以判断项目范围的用地历史价值集中在晚清民国。最后根据现场的调查情况及其历史脉络,提出相应的保护对象、保护原则、保护结构以及保护策略。沙湾镇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保护策略为:第一,分期开发、保护与开发建设协调发展;第二,依据法规,保护传统建筑;第三,置换功能,激发传统建筑活力。余倩雯表示“文评”不单单只是评估工作,更是从根脉延续的角度出发指导空间设计。

640 (1).jpg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如何调动开发商参与的积极性,余倩雯认为政策扶持是最为关键的。例如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中把保护对象认定为确需保护保留的历史建筑,激励机制是符合风貌保护需要的更新项目,除规划确定的法定保护保留对象外,经认定为确需保护保留的新增历史建筑,用于公益性功能的,可全部不计入容积率;用于经营性功能的,可部分不计入容积率。基于风貌保护的容量转移。建筑容量调整因风貌保护需要难以在项目所在地块实施的,在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允许进行容量转移。而广州对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是征而不拆并提出相应补偿,另一方面是修缮补助活化利用;在《广州历史建筑试点总报告》研究成果中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从增加面积、改变功能等方面也提出了探索。同时在与和北京人民大学联合编制的《广州城中村系统更细治理研究》中也是从程序上规定了建设村庄资源档案,分类制定发展方向;从技术上强化对历史建筑和文物修缮建立专业队伍;从政策上建立因历史文化保护的开发权转移、奖励和储备制度。 余倩雯最后表示应正视“文评”制度体系建设,增强城市更新项目中与历史文化遗产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对话沟通与互信机制,使“文评”从更新中的“绊脚石”变为“闪光点”,发挥“文评”制度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新陈代谢的作用,让“文评”制度从被动“补丁”的角色,发展成为一种更加动态、整体的、共赢的遗产保护和管理制度。

640 (3).jpg





本期专栏嘉宾:余倩雯

文字整理:张虹逸

图片资料来源: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 余倩雯